12431413_1688530358054650_784907857_n.jpg   

 <當修行者遇到大師-第四章 死後的生命>

 
西方格西麥可羅區(Michael Roach)進入修行者的祕密花園中主角無法理解母親生前是好女人,卻死於痛苦的癌症。
法稱大師告訴他思惟無我和業感緣起的道理,就可明白生死的真相。
 
摘錄第四章 死後的生命 與法稱大師對話。
 
就這樣我學習坐禪,開始在早上和晚上規律的禪坐。我的專注力穩定的增長,而且也能夠靜坐較久的時間。越來越能保持寧靜的心。我照常工作和生活,我感覺有較深的定力,一種非常敏銳的專注和逐漸增長的洞見,甚至對於日常的問題,有能力深入發現解決的方法。
 
我最想瞭解的是:
*為甚麼我的母親,一個善良的女人會受苦和死亡?
*是甚麼力量促使世界上的每一件美好而純淨的事-每一種喜悅,每一種關係,每一樣成就-總是隨著時間無可避免的崩毀,轉變成痛
   苦,甚至抹去它的存在?
 
如果我能找到這種力量,或許可以改變它的因,並改變不可避免的果,因為所有一切老、死的背後,一定會有一個因。
我常常想起她,不知道她是否仍然以某種方式存在? 隨著時間與內在的成長,或許我可以得到答案。
 
我在大門前停了下來,以前我會在這裡站著觀望,等待“她”的來臨。現在我突然想嘗試用別的方法尋找 ”她“,從我的內在把
”她“帶入花園。
我彎下腰,把頭埋在雙手中,只是聆聽 “她”的到來,我把自己安頓在蓮花戒大師所教導的寧靜中,只是傾聽自己血液流動奔騰的聲音,傾聽呼吸的聲音,傾聽心跳的鼓聲隆隆-好像藉著傾聽 “她”就會被迫回到此地。
我的心空靈而寂靜,油然生起一個美妙的影像,她蓮步輕移,活潑可愛。我閉上眼睛,聆聽這種腳步聲,等了好久,仍然一無所獲。
終於,我安靜的心被沙沙作響的聲音打破了,這是非常緩慢而莊嚴的步伐。在黑暗中,反映出從我身後大門走來的人,果斷而堅毅。
 
“法稱大師”-
*他的臉所透露出來第一件事是仁慈,沉思的棕色雙眼,溫和的、幾近悲傷的微笑。
*他給我的第二個印象是一個威嚴十足、步履平穩的聖者,肩頸挺拔宛如軍人,舉手投足透露出果斷。
*最後訊息是嚴厲,嚴厲直挺的鼻子,強韌的下巴,最重要的是隱藏在眼神背後的智慧、正直和無畏。
 
大師:跟我來花園走走!
         你是否想談甚麼?
回應:我的心經常掛礙著死亡,我也想到自己的死亡,最重要的是,我死的時候,她是否會在身邊?死後我們是否會在一起?
         “我們死後真的還有生命,而且真的有過去是嗎?”
 
大師:讓我問你問題,或許你會有解答。
 
(他以嚴密的理論令對手無處可逃,在一千三百年前的印度,挑戰並擊敗那些邏輯不清的對手。)
<與大師對話之一>
大師:身體是由甚麼所組成的?
回應:皮膚、血液、各種體液、堅硬的骨頭、較軟的器官,以及毛髮。
大師:這些事屬於肉體的嗎?
回應:是啊!當然,我們可以碰觸並感覺到、可以擠壓、有重量、會毀壞或分裂。
大師:心是由甚麼所組成的?
回應:它就是在那裡,而且有時候裝滿較多的念頭、願望和希望,有時又較少。當這些念頭通過時,我會傾聽我的心。
大師:這些念頭像是身體的一部分嗎?你能夠看見、觸摸或是分解它們嗎?
回應:如果你所謂的念頭是指有顏色,或是摸起來是硬的或軟的,是溫暖的或涼的,或是像海水撫摸我的手-那就不是。心是清澈的,
          透明像水晶,像空氣本身,沒有重量,但是不斷的移動,穩定的流過我的一生。
大師:你的心有它自己待的地方嗎?
回應:據說它有一個地方,在頭部。在骨頭下方,我們稱為腦...
大師:心在腦裡?(嚴厲的問)
回應:是啊!我是這樣想的。
大師:不是在你手裡嗎?
回應:哦,也許...(雙手緊抓我的手)
大師:所以你沒有感覺到我的手指嗎?
回應:當然,我感覺到了。(覺得愈來愈不舒服)
大師:所以你知道心就在你的手裡,你是覺知的嗎?
回應:是阿,我是知道的,而且感覺到你的手。
大師:你的意識延伸到你的手嗎?
回應:是的。
大師:你的心延伸到你的手嗎?
回應:是的,我的心、我的意識,周遍全身,到達我皮膚的邊緣,無處不到。
大師:我們可以說你的心在你的皮膚範圍內的每一個地方嗎?
回應:是的。
大師:不會到達更遠嗎?
回應:不,不會更遠了-超過我的指尖就感覺不到,超越身體的界線就感覺不到。
大師:我們可以說你的心在你的皮膚範圍內的每一個地方嗎?
回應:是的。
大師:不會到達更遠嗎?
回應:不,不會更遠了-超過我的指尖就感覺不到,超越身體的界線就感覺不到。
 
大師:所以,你無法想...那個柔軟的草坪,回到泉水前面的佳樂樹下?
回應:當然我能。
大師:那麼,我們可以說你的心也會伸展到那裡,超越你手指的界線外,一路橫越過花園嗎?
回應:是的。
大師:所以真正的心是難以形容的,無遠弗屆的,而且可以超過身體的限制嗎?
回應:是的。
大師:事實上,心與身體是相當不同的-心可以飛向遠方。可以想到遠方俯視我們的星星嗎?
回應:是的。
大師:心一點也不像身體,這個心像水晶般可以反應周遭的環境,也像鳥一般翱翔,是不會受限於肉體和骨骼的。它是無法碰
         觸的,它是無法擠壓的,它是無法秤出重量的,它看不到、不能被切割、不能被衡量,對不對?
回應:是的,您對!
大師:所以,心可以隨意飛翔到任何地方,你怎麼能說心是大腦,或者說心是侷限在大腦哩,或者位於大腦呢?
回應:我沒有說心就是大腦,我說它在腦裡面。
大師:所以,心和腦是相關的,心在腦周圍,事實上也在你身體的其餘部分嗎?
回應:是的,的確如此。
大師:那麼,你同意當我們說兩件事情相關時,意思就是說它們是分開的兩件事嗎?
回應:是的,如果兩件事情有相關,它們必定是不同的兩件事。
大師:所以,我們都同意身心是相關的,是兩件完全不同的東西嗎?
回應:是的。
大師:現在我問你其他的事情。  
 
<與大師對話之二>
大師:身體會變化嗎?
回應:當然,人變老,身體變老,有更多的皺紋,力氣變小,頭髮灰白。
大師:為甚麼身體會變化呢?
回應:有很多原因,但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它的因改變了,那是任何出家人所學習的第一件事。當因改變,果就會改變。當製造身體的
         能量耗盡了,身體就會衰損,一定會毀壞的。
大師:假如一個事物改變了,就證明它有因嗎?
回應:是的。
大師:構成身體的因是甚麼?
回應:這有許多因,我認為主要的因是父母-母親的血與卵子,以及父親的精液。當兩個因結合,所有其他的助緣出現,細胞增長,身
         體就開始長大。
大師:是的,對的!
         父精母血結合,身體就開始成長,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親因緣—胚胎最初始的東西,有如黏土製成陶器的主因,但要製成陶器,   
         還須有其它的緣出現,比如陶藝家的手和技術,還有窯、燒黏土的時間等等。
         “親因緣”-你應該要瞭解親因緣。
 
<與大師對話之三>
大師:樹的親因緣是甚麼?
回應:是樹的種子。
大師:對的,助緣呢?
回應:土壤、陽光、水,仔細照料等。
大師:對的!是甚麼使得親因緣和其他的助緣不同呢?
回應:我猜那是造成果的東西,在時機成熟時,變成結果的要素。種子可以在適當的時機變成小樹苗,而黏土可以變成盤子。
大師:這個東西—親因緣   必須和結果中的惡質相似嗎?
回應:是的,我想是如此。事實上,它們應該有很多共同點,彼此非常相似。
大師:所以,現在我們談到了重點。
          “閉上眼睛”
 
<與大師對話之四>
他打開我的手,把它貼在他的胸膛—他閉上琥珀色的眼睛,我感覺他進入了禪定,好像他打開了我與他的管道或是通道,從他的心
到我的心,從他的胸膛到我的手。
 
大師:觀想你的心、流過你這輩子的歲月,你的心就像無形的、晶瑩剔透的水晶長河。
(我們靜默幾分鐘,我的念頭逐一呈現,回朔到童年的歲月。)
 
大師:想想下午你還沒來花園的心。
回應: (我照做了)
大師:今天下午,你的心的親因緣是甚麼?是它今天下午先引起你的注意,而形成念頭的嗎?
回應: (我可以清晰地看到,不需要,也不必期待解答) 這是來自當天上午的心。
大師:再看一次—你上午的親因緣是甚麼?
回應: (看見它就是前一晚的心持續到我醒來)
大師:今年的心從哪裡來?
回應: 從去年的心來,當然還可以再往前推。
大師:去年的心從哪裡來?
回應:前年。
大師:前年之前的心呢?
回應:從我自己孩子時候的心,從小時候的心來。
大師:小孩的心呢?
回應:從嬰兒的心來。
大師:嬰兒的心呢?
回應:從子宮裡的胎兒來。
 
大師:“就在那裡—抓住它—把你的心放在那兒。在你無形心識的歷史長河中,想一個單一的小點,把你的心放在決之的第一個剎那、第一個
          瞬間意識,也就是你在母親子宮裡的第一剎那的意識。”
回應: (當然我記不得,但是我可以想像—它一定就在那裡,我的第一念,第一剎那的覺知。)
          我想是覺知到母親的溫暖與溼氣,覺知道母親在我身邊。
大師: “停,把握住那一剎那—把心聚焦在那瞬間。”
回應: (我照做了)
 
<與大師對話之五>
大師:第一個瞬間的念頭會改變嗎?
回應:當然,因為我現在正在想,已經距離第一念許多年了。
大師:它有因嗎?
回應:那是必然的!
大師:它有親因緣嗎?
回應:是的。
大師:你的第一個念頭的親因緣是你能夠碰觸,或是擠壓,或是有重量,或是能切割的物質嗎?
回應:不,不,親因緣必須是與心相似的東西,而非屬於身體的。
大師:是另外一個心嗎?
回應:當然。
大師:誰的?
回應:我父母的嗎?
大師:你的想法和你父母親一樣嗎?
回應:哪一方面?
大師:你有他們的好惡、他們的洞見、他們的懷疑嗎?
回應:有些是共有的,但不完全相同。
大師:你有不同的心理狀態嗎?
回應:是的,從我年輕的時候,我自己的心就有特別的好惡,以及其他的種種。
大師:如果不是你父母親的心形成你的第一個心,那麼在子宮的第一念覺知是誰的?
回應:我自己的。
大師:從何處來?
回應:從以前來。(他放開我的手,我們睜開了眼睛,他凝視著我,非常熱情,全神貫注,是一種神聖的狂喜。
 
“我看見在我入母胎前,我曾經活過”
大師: 好,好,你已經看見了。現在你真正準備好學習依些東西了。
 
<<<因果與因緣>>>
因果和因緣的意義,可以做淺顯的說明,也可以作深廣的發揮。掌握了因果及因緣的精義,便是掌握了整個佛教的教義。
因與果是因素與結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講的是同類因,得同類果,也有以不同的因得不同的果,也有無法取得因與果相等的事實。
如是因結如是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中國傳統思想中,如說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就是說,種了好的因,必得善的果。
然而,世上確有父慈子不孝,兄友弟不恭的例子,也有積善之家橫遭滅門慘禍的事實,也有行善積德一輩子,臨終未必能獲全屍的例子。
佛教把善惡行為的因果論,從現在的一生,穿過生前與死後的來源與去處,並將之延伸到過去的無量生死及未來的無量生死,現在的這一生,不過是過去無量時間過程與未來無量時間過程中的一個連接點。
 
以三世來說明因果,因果的道理始能完備。佛教講“業感緣起”,”業“是身心的行為所留下的慣性作用或餘勢,這種慣性,可以一直延續下去,直到無從著力之處為止。
人的善惡行為,既是過去的業因所感受的業報,也是未來的業果之所以產生的原因。通過過去的生生世世及未來的生生世世,來看現在這一生死間的一切遭遇,便不會覺得尚有任何不合理或不能取得報償的事了。
若不能通過對於佛教教義的絕對信從,或不能通過宗教經驗的親歷,便不易理解,也不能接受這三世因果說的觀念。
 
因與果之間的關係,是以時間的先後而建立,因與緣的關係,則以空間的交互影響聚散而建立。不論是因或果,均不能脫離主因及助緣,主因是動力或能源的出發點,助緣是圍繞著主因而促使主因成為新的事物及現象之其他要素或成分。要說明因果現象的生滅變化,必須要用因緣的道理。
因緣是佛教的特質,也是釋迦牟尼佛成佛之時所悟出的最大法門。佛教所說的悟境,即是悟出世間的一切現象,空間的、時間的、心理的、社會的、自然的,凡是現象的起滅轉換、無非是由於因及緣的位子的變動、成分的增減、類別的出入,而產生的離合、合離及組成、解散,解散了再組成的現象。
故從因緣的觀點看世間諸法,無非是幻有的、暫有的、假有的、本性是空的,既無一物可以永久存在,也無一物可以普遍存在。所以不論是人為的,或是自然的,凡是可以用觸覺、知覺、感覺來認識思辨的一切,都是假相,不是真理。如果能夠理解這層道理,並且以修行的方法來親證這層道理,佛教稱之為悟。稱之為解脫,稱之為斷煩惱,稱之為離苦得樂。<取自於 聖嚴法師-佛教入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achelHi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